1968年夏天古艋舺先民遺跡(今台北市萬華區德昌街19號附近)因新建民宅而被挖掘,出土二箱元寶及數箱銅錢,工地工人取走價值高的元寶,留下些許古銅錢為民眾爭相奪取。是時筆者為小學四年級升小五的暑假,聞訊跑至工地,果敢地跳下土坑(後為樓房地下室)隨手抓了一小把銅錢,即滿足的爬起回家。手握著一把因生鏽緊黏在一起的銅錢,心想要如何處理?因此四處觀摩其他人的做法,結果看到整條街的鄰居都忙著敲打以便分開銅錢,敲開之後因字跡無法分辨,大家便又開始將鏽蝕的銅錢放在磨刀石上返復磨擦,直到顯出青銅色光亮的字體;當時我的直覺,以為如此會破壞古物的原貌,因此只有在敲開後,稍微去除銅銹,能分辨年代即停止處理。

  在此之前,我曾經幻想能否在台灣尋找到明朝古錢,沒想到在這一小把銅錢中,真的有一枚明朝的崇禎通寶。為此我再次向鄰居請教得知也有部分人找到崇禎通寶,其他古錢多寡依次為乾隆通寶、康熙通寶,少許越南古錢景興通寶、光中通寶..及更少的嘉慶通寶,因此我可以假設埋下古錢時間為嘉慶初期,因為主要是通用的錢幣仍為乾隆通寶。然而令人好奇的是當時的艋舺港通用的貨幣為何如此凌亂?清朝幣與越南幣甚至明朝幣也混在一起使用,如果說越南幣是貿易而來尙有道理;此刻清朝已經過了百餘年,禁用明朝錢幣也已經多時,明鄭後移民帶至臺灣可能性極低;明鄭時期使用的永曆通寶,此批挖掘無永曆通寶反而是有更早的崇禎通寶,也顯示鄭成功沒有經營該地。故可推測這些許的崇禎通寶應該是明朝先民帶來台灣,並且是在很奇特的情況所留下來的。

  近年來台灣鄉土考古,在嘉南地區發現漢人在明朝活動時所留下的遺址,出土若干生活用品,但是沒找到明朝錢幣,說明此間漢人只是和原住民貿易而已並沒有建立自己的社區,所以不需使用漢人的錢幣(以物易物)。按目前所知的台灣史,台灣漢人最早活動區域是嘉南平原,艋舺則是稍後,然而由使用的錢幣而論,艋舺可能較早形成漢人自己的社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ighbour1208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