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錢幣是人類進入文明後與生活關係最密切的身外之物;有人收集錢幣是為了發財,有些人則是為了興趣,事實上兼具兩者是很好的,因為收藏也是儲蓄的一種形式;錢幣收藏家發現金屬錢幣的設計與國運的關係耐人尋味,例如旭日東昇的帆船銀(暗示日本軍國主義壯大)、寶珠移至邊陲的大清銀幣(暗示清王朝沒落)等;余則以為錢幣可以呈現當時人們的文化、風俗、思想與價值觀等精神層面的珍貴資訊與一般歷史多以政府官方的立場論述有所不同,為此我們博物館收藏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及前後達5、6千年歷史的錢幣,而其中「在台灣使用過的錢幣」更是其中的經典,證明金屬錢幣使用情況最能呈現人民經濟狀況與經貿等活動,而與官方的說詞相左。

〈一〉明朝、鄭成功時期與清朝初期:

〈1〉明朝中晚期漢人在台灣的活動日漸頻繁,與原住民從事貿易活動,漢人使用的錢幣也開始逐漸流通。在台灣流通的明朝錢幣常見的有永曆通寶、崇禎通寶,其中永曆通寶則是後來鄭成功政府發行。下圖一崇禎通寶則是由漢人自大陸帶來台灣。

 圖一  在台灣發現明朝的錢幣十分不容易,這是在萬華港出土的崇禎通寶。

      圖一~1 永曆通寶,由鄭成功委託日本鑄造。

  圖一~2 永曆通寶,在台南府鑄造。

〈2〉在同一時期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也在此地活動,其間使用的銀幣稱刀削銀〈切仔銀〉如圖二、;刀削銀是海盜地區通用的銀幣,因此台灣當時的社會比較像無政府的海盜地區,生活在此的人民〈從事農務、貿易〉都要有很強的求生本領。

    圖二 16世紀西班牙通行的8reale 銀幣〈1598~1621年〉

  圖三  與圖二比較,每次買東西砍一小塊,砍到剩中央部分幣值只剩2元〈1591年〉

〈3〉明鄭時期,對台灣人民而言可說是告別海盜的開始,鄭成功趕走荷蘭人〈詳細內容台灣使用過的錢幣(二) 〉,在受降書中鄭成功未言明自己的國家〈前幾年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特展很值得看〉。明鄭沿用明朝舊幣,自己鑄造永曆通寶,這時台灣也開始出現越南錢幣,主要因為清朝禁海令實施,使得台灣與越南的關係更加緊密。圖四「光中通寶」則是較晚出現在台灣的越南幣。

          圖四  光中通寶〈1788年〉

〈4〉清朝初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灣正式併入清朝,如圖五「康熙通寶」,這年號的錢幣版本甚多,但很少像台灣使用的這枚一般字體典雅。

               圖五  康熙通寶

從錢幣的數量材質都可以看出乾隆是清朝最強盛的時期,如下圖六,在錢幣市場則是最廉價的。

     圖六  乾隆通寶,拿這種錢幣賣給錢幣商可能一枚只有一元。

   圖七  越南「景興通寶」字義甚佳,當時台灣社會已經相當富足〈1750年代〉。

  在民間流行一種吉祥錢幣「正德通寶」,價格頗高,正德是明朝武宗皇帝的年號,但是官方並沒有鑄造這種錢,而是是由民間私鑄的花錢。「景興通寶」就不一樣,是官方正式的錢幣,其吉祥意義適用於各行各業,因此是我們首推的吉祥錢,並且價格便宜,非台灣使用的大約百元左右。

  余小學四年級時〈1968年〉,台北市當時正大興土木四處蓋樓房,在萬華一處工地傳出挖到先民埋下的古錢,民眾紛湧而至相爭搶奪,余也奮勇的跳下土坑抓到一小把,除了銹蝕毀損的以外共有九枚〈崇禎1,光中1,景興1,康熙2與乾隆4〉,圖一、四、五、六、七便是其中主要的五枚,由其他取得古錢的民眾得知有很少許的嘉慶通寶,因此余推斷埋入的時間為嘉慶初年〈當時萬華還是商港〉。按年代清朝統治台灣已有百年之久,使用的錢幣竟如此零亂,明朝、鄭成功、越南的錢幣與清朝的都串在一起使用,余在年輕時一直想不通這個問題,在歷經多年的統獨爭論後余終於想通,由古至今來台灣的漢人若不是為了發財,不然就是逃難,許多是過客的心態〈賺到錢便遷離台灣〉國家觀念十分薄弱,而這種觀念就表現在使用的錢幣上面。

〈二〉清朝中期

        圖八 十八世紀在台灣使用的西班牙銀幣

            圖八~1上圖銀幣之另一面

       圖九  另一枚十八世紀在台灣使用的荷蘭銀幣 

           圖九~1上圖銀幣之另一面

〈1〉當清朝閉關自守的時期,從台灣仍流通的歐洲銀幣,可知當清朝人民已經停止進步,台灣人民依舊不斷地接受國際資訊與成長,這讓居住在此地的人們多具有較成熟的國際觀,也使得台灣科技知識水平超越清朝水準。在稍後不到五十年光景列強發動的侵華戰役中,清朝每戰皆敗,唯獨中法戰爭法軍在台灣吃了敗仗,巡撫劉銘傳帶領功不可沒,但若知道台灣進步的情形便不難理解這個結果,不然清庭只要派劉銘傳去守大沽口豈不妙哉?

            圖十 在台灣鑄的咸豐通寶很厚實

            圖十~1上圖通寶之另一面

〈2〉道光年間,鴉片漸漸在散播,後經鴉片戰爭,至咸豐時又有太平天國作亂,清朝國勢漸弱,從發行的貨幣即可看出,在這個階段發行的大面額錢幣特別多,使得市場價值低廉,但在台灣鑄造的頗為厚實,顯示地方政治的財政尚佳;然而台灣民眾吸食鴉片的情形也漸漸在漫延,因此阻擾了上進的力量。

〈三〉清朝末期

            圖十一  清朝晚期在台灣流通的清朝貨幣

  在這時期大陸已經戰爭不斷,戰敗賠款加速人民生活的困難,因此鄰近閩粵的居民大量移入台灣,並帶給台灣新的動力,包括伐木等行業在台灣蓬勃發展。余1986~1993年於大溪鎮任教,圖九是黃日香子弟拿給余的銅錢,這是余在前幾篇文章所提到的「寶錢」;黃日香家族的祖先在這時期遷居台灣,當時並非經營豆干事業而是木材業,此刻大溪已經十分繁榮。

             圖十二  清朝在台灣發行的龍銀 

        圖十二~1上圖龍銀之另一面,可以看到「臺灣製造」

  上圖的龍銀是清朝統治台灣最後幾年〈光緒年間〉所發行,這枚龍銀背面的破損,在錢幣市場會嚴重影響價格,但是在余的眼中卻覺得很有意義;這是當時子弟在外地打拼的時候,母親為了擔心小孩遇到困難挨餓,將小龍銀製成衣服內裏的鈕釦,以作為預備急用金所留下的痕跡;龍銀製成鈕釦這種方式,余在其他地方未曾見過。也許有些人疑問一個七分二釐〈只有2.7公克〉的銀幣能做甚麼?這樣就是不太了解當時的幣值,清朝末年政府的銀子因戰爭賠款快賠光了,一個七錢二的龍銀大約是一個大男人二至三個月的生活費,所以七分二的龍銀可以支持十天左右的開銷,然而母親恐怕要存好幾個月的私房錢,才有辦法為出遠門的子女縫製龍銀鈕釦;因此當時在台灣不只男性工作拼命,就連婦女〈大都為平埔族〉的母愛與勤儉美德也令人感動。

〈四〉日本時代

       圖十三  日本時代在台灣使用的龍銀與旭日銀

    圖十三~1上圖的另一面,就從鑄錢的技術,日本超越清朝甚多

「日本時代」是台灣居民老一輩的說法,有人的說是「日據時期」或是「日領時期」,余以為還是用「日本時代」閩南語最中性,表示這個地方原本不是屬於日本,也暗示著是使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這塊地,如果意思不是這樣,我們現在會被此間的老先生稱為「中國時代」。清朝被日本打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理應告示台灣同胞:日本政府將要來接收,人民應順從新政府法令,不要做無謂的犧牲。為何說是「無謂的犧牲」?要知道當時日本已經是列強之一,連俄國都吃過敗仗,如果叫人民起而反抗成立所謂的「民主國」,只是叫人民跳火坑自殺,除了製造罪孽之外還能有其他結果嗎?

  我們博物館收藏的日本龍銀等銀幣並不少,唯這兩枚是余在大溪教書時與同學交換的,而這位同學是大溪林家的子弟。在日本統治台灣後,無疑的來台日本人顯示了他們比較進步的一面,然而許多有見識的台灣同胞卻默默的努力,讓台灣人民的所得增長至日本本土的八成,與先進國家相差無幾,按保守估算是同時期大陸同胞的5~10倍以上,許多家庭儲蓄額很高,戰爭時則存放許多龍銀保值。直到二次大戰戰敗後的日本,經過二十多年的經濟恢復,想要尋找當時失落的吉祥錢幣→龍銀之時,卻發現日本本土非常之少,而是台灣有很大數目的收藏,因此在1970年初用高價尋求台灣人民賣給他們,由此可見當時即使台灣人民所得是日本本土的八成,但是儲蓄的金錢卻遠大於在日本的民眾。

          圖十四  日本時代在台灣流通的香港貿易銀  

          圖十五  日本時代韓國錢幣在台灣也可以找到  

           圖十六  昭和十九年發行的日本錫幣

              圖十六~1上圖錫幣之另一面

咦~富強的日本,錢幣怎麼突然變的這麼破?昭和十九年是1945年也就是民國34年,為二次大戰的最後一年,發行這錢幣時戰爭還沒結束,然而它已經向我們宣告誰是戰敗國了。

〈五〉民國時期

       圖十七  民國38年在台灣發行的五角銀幣

           圖十八  民國38年壹角銅幣

          圖十九  民國四十三年開始用的五角青銅幣

    圖二十  民國39年兩角以及44、62年的一角鋁幣

  由前面的經驗錢幣可以立即顯出國家以及人民的經濟狀況,再看民國38年政府撤退來台,當時發行了銀幣伍角以及銅幣壹角,看起來很有架式,然而民國39年兩角鋁幣出現以及之後使用的鋁幣,可以看出台灣人民曾經陷入從未有過的經濟窮困長達二、三十年之久。雖然大家都過得不好,但是38年5角銀幣大家都捨不得用,將它新新的收藏起來,使得它成為史上未使用UNC比例最高的銀幣之一〈另一枚是1964年美金一角銀幣,富國的銀幣UNC就沒有特別意義〉。〈台灣5角銀幣,是近代唯一可以當作元寶的銀幣〉

  我們發現在台灣的大多數的人民無論先到後到,都充滿著冒險犯難的精神,能與國際脈動同步,勇於嘗試與突破,勤儉吃苦犧牲享受,就算有一時的困境,也會咬緊牙關平安渡過。也不論彼此以後會成為鄰居或是不再見面的過客,只要珍惜這段共同奮鬥的時光,終將疼愛這塊土地與人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ighbour1208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