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核武最早的原料為 U-235 與 Pu-239,其中 U-235 是由天然鈾先製成 UF6再經擴散法等方式濃縮而成,Pu-239 則是可以從原子爐(即原子反應器)製造,使用重水或石墨(或氦氣)反應器時,天然鈾即可當燃料棒生產Pu-239;商用核能電廠使用輕水反應器則需使用低的濃縮鈾。因此鈾礦與核子武器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然而擁有鈾礦等原料的已開發國家如果想要發展核子武器則是遲早能達成的。

  鈾礦的敏感性使得其標本流通性不大,唯次生礦如銅鈾雲母,鈣鈾雲母.....標本漂亮但總和能提煉的鈾不多,所以偶而見之,至於鈾原料之主要來自瀝青鈾礦等原生礦,就會被管制;瀝青鈾礦標本國內貝石之戀老邵賣過一件,二,三公分大,母岩上些許鈾礦。國內外流通如此罕見,則是讓中文翻譯產生困擾,因此產生了幾個可能的原文。

  按陳培源教授的手冊瀝青鈾礦=Nasturan=Pitchblend(e),Uraninite 係指方鈾礦,但又補充瀝青鈾礦主要成分為 Uraninite ;國立編譯館則是使用 Pitchblende,Uraninite 還增加了 Google 查不出結果的nivenite;到底哪一個較好,我們得看看老外他們如何使用才能判斷。

  先從mindat探索,查Nasturan他會叫你去看Pitchblende,到Pitchblende他則告訴你是Uraninite的一種也參雜其他鈾礦,結果真令人傻眼。至於webmineral資料庫,則是很乾脆找不著Nasturan,至於Pitchblende 也無此項,但在其資料庫內查詢時出現一些其他鈾礦。

  在國際礦物市場方面用Nasturan尋找數年沒有對應商品標本,很顯然是已經沒人使用的名詞,用Pitchblende 偶有出現但是部分沒有瀝青狀的感覺,至於名稱是Uraninite 的標本雖然也很少(敢賣的人很少),不過一見即知是瀝青鈾礦。

  因此我們可以確信老外各界已經使用Uraninite 表示為瀝青鈾礦;Pitchblende 反而用來表示混合多種鈾礦的標本。陳教授當時編輯時,瀝青鈾礦Pitchblende意思應該是多種鈾礦組成而其主要成分為方鈾礦Uraninite,這項關係類似青金岩與青金石的情形,但為何以後 Uraninite會取代Pitchblende?我以為原因可能為:

1.Uraninite是瀝青鈾礦主要成分,並且很少在其他環境單獨出現。

2.鈾元素符號 U 全名 Uranium,因此 Uraninite 是直接以其命名的礦物,意思為鈾最主要的礦物,所以大家自然聯想到是瀝青鈾礦,而不是關注在瀝青鈾礦之主要成分。

3.Nasturan 或 Pitchblende 漸漸少人用甚至不用,也是因為名稱與Uranium 關係較不密切,所以是漸行漸遠。

  但是販賣 Uraninite 標本十分敏感,前幾天那位老闆被禁賣之後,另一件用Pitchblende之名稱的則是順利賣出;就如同想要買硝石,用Niter搜尋肯定是買不到,用Saltpeter 或 Nitratine 找還有些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ighbour1208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