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感恩」即「知恩圖報」與「忘恩負義」是人類之間互動兩種完全相反的行為,正常的人總會希望別人對他「知恩圖報」至少是希望對方不會「恩將仇報」,但是他對別人是否會「知恩圖報」就不一定,例如有些人不孝順父母,產生這樣的結果,原因很多可能是本性的因素,還是互動的不良,或者是教育不夠,往往不是責怪當事人就能解決問題,基本上我們只能從教育著手,透過許多案例的討論與省思,追尋人們該依尋的法則。
小牧童隔壁搬來一對年輕夫妻並且有兩個小孩,看似一個非常美滿的家庭,放假時夫妻都會帶著孩子郊遊旅行看電影,從臉上一看便知道他們時常充滿著歡笑,直到一位老太太出現時,他們馬上變得平靜下來。
老太太和其先生住在嘉義,育有二男〈老大、老三〉一女,長大後老大到台北創業,老二也到士林上班,老三隨即北上工作,都結了婚,老夫妻為了支持子女的事業,將田產變賣分配給他們運用,只留下一分地、一小間農舍,平時種菜賣菜生活自給自足,不用麻煩他們的孩子,但隨著年紀增長漸漸的體力已無法負擔農事,之後老先生病倒令微薄的存款將要用盡,老太太起初打電話給小孩請大家支援,沒想到小孩的反應都很冷淡互推責任,身體稍硬朗的老太太只好自己北上請求小孩幫忙,子女最初被找上門時多少會拿一點錢把老太太打發走,但是幾次下來,三個子女都失去耐性,採用躲避不見的方式,如果老太太找到老大,老大則避不見面並打電話給老二、老三曰:「媽媽來了,趕快躲起來。」,老太太找到老二、老三也是一樣的結果。老太太找不到小孩,只好回南部,沒錢只能向鄰居借。沒多久老先生過世,子女都沒理會,為了辦理後事,老太太將最後田產處理掉,如此接下來老太太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
事實上這時候的老太太連要去找小孩的體力都不太有了,站在小孩的房子前,暗自落淚叫小孩名字的聲音變得很微弱,小牧童隱約聽到鄰居的男主人對小孩說:「噓!不要吵,阿媽來了。」直到老太太絕望的離開時,全家又恢復的有說有笑。
這一天老太太來的特別早,上學時小牧童便看到老太太站在隔壁的門前,想著從前與最疼愛的老么相處時愉快的時光不停的掉著眼淚,這次老太太甚麼地方也不想去了,放學回家小牧童發現老太太坐在客廳,原來母親請老太太進來休息,在一起吃晚餐時,小牧童才知道這個故事,晚上老太太臨終前,到夢裏微笑地向小牧童道別。
第二天凌晨,救護車、社會局人員都到了,清點老太太包袱的遺物,除了單薄衣物、小孩的資料外只剩下五毛錢。小牧童不了解,隔壁的男主人對媽媽如此狠心,對自己子女卻愛護有加,以後他的小孩會孝順他嗎?如果會,那這是個甚麼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