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形成的環境與要件(上)
一.寶石的組成元素及其分佈
1.太陽系形成 某超新星爆炸(約46億年前),甩出的一片物質,主要成分是氫佔98%~96%,比鐵更大的元素含量不到1%。物質迅速向中心聚集,中心溫度壓力氫密度均足夠時產生核融合,太陽於是誕生。太陽的熱以及發射出的電子(太陽風)也會將星球上沸點低的物質吹走。使得水星表面沒有流體,金星表面的流體是沸點高的硫酸,地球剛形成(碰撞期結束)時原本沒有液態的水,待溫度下降水蒸氣凝結、火山噴發將水分帶出以及再吸取接近小星體如彗星的水分,如今地球表面才有70%為水覆蓋的風貌。由小行星組成近木星的是C型,接近火星是S型,而接近地球的則是M型,一直到水星及其近處的小行星,科學家相信此間含有豐富的銥鋨,也就是越接近太陽的星球重元素的比例較高,而地球的位置很適中,含有形成寶石所需的C碳,Si矽,O氧,與M金屬。
圖一:a圖最初中央是暗的,一直要到溫度和密度到達一定條件,太陽才誕生。
2.地球的結構與元素分布
圖二:地球在形成的初期,可能只是個較大的碎片,藉著吸引鄰近小碎片逐漸變大,再藉著碰撞形成地球。
物質向地心聚集時溫度升高,加上放射性物質產生的熱,以及星體的碰撞,整個地球處於高溫狀態,因此該階段地表沒有液態的水。待地表溫度降低,才有液態水聚在地表。除了大氣與水圈,物理學上,地球又可劃分為岩石圈、軟流層、地函、外核和内核5層。化學上,地球則是被劃分為地殼、上地函、下地函、外核和内核。岩石圈與地函間有部分岩石被熔化成岩漿(約10%)深度在100~200KM稱為軟流層。莫氏面則是地殼與地函的交界平均深度35KM,地殼含有長石,地函沒有長石,而是以橄欖石為主。 地殼又分成a.大陸地殼:密度較小,又稱矽鋁層,主要成分為矽鋁及其他輕元素,代表岩石為花岡岩。b.海洋地殼:密度較大,又稱矽鎂層,主要成分為矽鎂鐵及稍多些重元素,代表岩石為玄武岩,輝長岩。其中大陸地殼的花崗岩,則與許多寶石的形成有重要的關係。
圖三:地球的內部構造。1:大陸地殼;2:海洋地殼;3:上地函;4:下地函;5:外核;6:内核;A:莫霍面;B:古登堡面;C:萊曼面(圖摘自Wikimedia Commons網站) 地函深度525Km深度以上主要礦物橄欖岩,525至660km為Ringwoodite尖晶橄欖石,670至2700Km則是Bridganite布氏岩。
3.主要寶石的組成元素
寶石原文jewel,jewelry或Gemstone或Precious Stone或Noble Gem,在西方的含義通常包括1.堅硬,永恆(另稱耐久性),硬度8以上,常溫下穩定不與酸鹼作用。2.純淨,美麗。3.天然,稀少,需求。按此要求只有四種礦物是屬於寶石,也就是鑽石,紅寶石,藍寶石和綠寶石。但是習慣上也會將硬度8以上的拓帕石,海藍寶,金綠寶石,尖晶石...以及硬度7上下的美麗石頭如翡翠,蛋白石,電氣石,石榴石,橄欖石...,當成寶石一起討論。所以硬度是寶石很重要的要件,按此寶石的組成元素其原子序必然不會太大(只有鋯石等稍大),因為硬度與結構及當中的化學鍵強弱有關,而離子半徑小,電荷多的組成的鍵較強,例如Li+>Na+>K+..,Be2+>Mg2+>Ca2+..,以及Al3+>Mg2+>Na+等等;這在結構相似的礦物中可以看出,例如8矽鈹石Phenakite Be2SiO4 >7鎂橄欖石Forsterite Mg2SiO4 > 6.5錳橄欖石Tephroite Mn2SiO4 > 5.5矽鋅礦Willemite Zn2SiO4,又如9剛玉Corundum Al2O3 > 8.5金綠寶石Chrysoberyl BeAl2O4 > 8尖晶石Spinel MgAl2O4 > 7.5鐵尖晶石Hercynite Fe2+Al2O4。 因此吾人可以歸納出與SiO2作用的對象如Al2O3,BeO,B2O3等少數成分再加上結構也不錯時,硬度才會大於7,如果對象是MgO或Li2O,則比7大一些或是相若,主要成分其他時如Na+,Ca2+...則會比原來水晶SiO2的7還小。這說明雖然矽酸鹽礦物一千多種,但是可以用於製成寶石的也只有數十種。
4.主要寶石的成分與形成環境
名稱 成分 礦物分類 致(自)色元素 母岩
鑽石 C 元素 N,B 慶伯利岩..
剛玉 Al2O3 氧化物 Cr,Ti,Fe.. 結晶石灰岩
尖晶石 MgAl2O4 氧化物 Cr,Co.... 結晶石灰岩
綠柱石 Be3Al2(SiO3)6 矽酸鹽 Cr,V.Fe,Mn.. 花崗岩礦脈
拓帕石 Al2SiO4(OH,F)2 矽酸鹽 Cr... 〞
電氣石XR3Al6B3Si6O27(OH)4矽硼酸岩 Fe,Cr,Co,Mn,Cu 〞
石榴石 A2B3(SiO4)3 矽酸鹽 (Fe,Cr,V,Mn) 〞
橄欖石 (Mg,Fe)2SiO4 矽酸鹽 (Fe) 捕獲岩,礦脈
蛋白石 SiO2‧nH2O 水合氧化物 變質砂岩..
閃玉 Ca2Mg5Si8O22(OH)2 矽酸鹽 Cr,Ni... 變質岩接觸帶
輝玉 NaAlSi2O6 矽酸鹽 Cr,Ni,Fe.. 〞
二.寶石形成的一般要件
1.溫度與壓力:以鑽石形成為例。
圖四:Graphite Crystal Lake, Kinmount,Ontario
壓力、溫度不足下,碳元素以石墨狀態存在。
圖五:Diamond In Kimberlite Mengyin, Shandong,China
壓力大於5萬atm,溫度超過1300℃以上,碳則會漸漸轉變為鑽石。如果環境是在地球,則是要在深度達120Km以上含有碳的地函,才符合這個條件。
2.同樣元素在熱水礦脈中,因為溫度以及酸鹼度不同產生不同礦物。以綠柱石為例。
圖六:Roscherite on Rose Quartz 水磷鈹錳石
Ca(Mn++,Fe++)5Be4(PO4)6(OH)4•6(H2O)
Lavra da Liha,Brazil
含Be2+溫度不高,最初酸性後轉中性環境,產生水磷鈹錳石。
圖七:Emerald 綠寶石(祖母綠)
Be3Al2(SiO3)6
Muzo,Colobia
持續高溫且鹼性的環境才能產生綠寶石。
3.火成岩及其變質岩中的含眾多雜質,產生的寶石礦物,晶體很美但不是寶石級的。以剛玉為例。
在若干火成岩與沉積岩的變質岩中都能找到剛玉的蹤跡,然而在火成岩的變質岩中因雜質無法排除,如上圖在河北(上)與印度(下)的剛玉,晶形很美,但不是寶石級的。
4.水的作用是排除雜質的方法,但是無法適用在剛玉,因為有水的環境會產生一水鋁石AlO(OH)與三水鋁石Al(OH)3而不是剛玉Al2O3。
5.適當的雜質,也是必須,缺乏雜質,許多寶石變成無色透明。
圖十二:Tourmaline ;Suao, Taiwan.台灣本島沒有花崗岩,而是以沉積岩地層為主,所以寶石礦物較少;在蘇澳有最接近的偉晶岩,但因雜質未排除其中的電氣石是黑色的。
圖十三:Pollucite & Achroite ;La Speranza, Tuscany, Italy。義大利該地的花崗岩原本就很少重元素,經熱水作用產生無色的電氣石Achroite。
6.變質岩作用能產生寶石礦物,但是母岩的雜質如果太多,則會降低寶石的等級。以石榴石為例。
圖十四:台灣花蓮瑞穗鄉藍閃石片岩中大量的鈣鋁榴石 Grossalar
圖十五:晶體大小可以超過1cm (晶礦屋小寶贈)
三.火成岩中形成的寶石
1.鑽石;劇烈的火山活動,將深度120Km以上的地函含有鑽石的物質帶至地表,這類物質以慶伯利岩Kimberlite為代表,而Kimberlite另一個學名是黑雲母橄欖岩或角礫雲母橄欖岩。
圖十六~二十:第四張圖岩漿庫下方岩漿流非管狀,而是如第三張圖氣泡狀。
隱沒地殼(除石灰岩外)以石英最先熔化(壓力增加熔點下降),密度遠比地函小,以氣泡狀上升聚集成岩漿,岩漿聚集多時成為岩漿庫,受地函向上之浮力,使地殼稍微向上隆起,因板塊擠壓應力之作用,地層破裂,岩漿噴出形成火山。若地函向上浮力甚大快噴完岩漿時,地函物質也被往上帶,這些物質因密度較大沒有噴出,堵在火山岩漿通道,最後凝固。慶伯利岩便是這型物質的代表之一。
圖二一,二二:Diamond bearing Kimberlite End Piece Kimberley Mine South Africa。新購入,來自南非慶伯利的慶伯利岩,被譯為角礫雲母橄欖岩,這標本是清楚地顯示出玄武岩岩漿帶上來(或稱捕獲)的諸多物質,也包括很綠的橄欖岩。
圖二三,二四:其他地方的慶伯利岩,有一部分也呈現角礫的型態,如產在科羅拉多的樣本。至於密西根的樣本,則是十足的黑雲母橄欖岩。
圖二五,二六:新購入來自山東的慶伯利岩,其中肉眼能見一顆小鑽石,該岩亦不為角礫狀,但富含其他重元素硫化物金屬礦,若有鑽石(輕元素)通常不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