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礦物學家的夢想,一塊含有並露出大鑽石的慶伯利岩,然而想要實現先準備好幾萬美金再看有沒有好的標本,有許多美中不足的標本,例如母岩夠大鑽石太小(如圖一~三,只能算教學用的)或是鑽石夠大母岩太小或是鑽石顏色太暗以及破損等等,都不受收藏家或博物館的青睞。
  地球形成時,小地球或許只是在運行軌道中較大的岩塊,並逐漸吸納鄰近的較小的碎片,慢慢的變大而成為現在的地球,低溫的碎片因重力向質心聚集,溫度提升而至熔化使重元素更向中心集中,而輕元素被排在外圍;但是也有重元素因化學性質活潑,變成可溶物質,而滲出至地表,讓地表可以看見鉛Pb釷Th鈾U鉍Bi等礦。
  碳元素是輕元素,分布在地表至上地函區域,在大氣為CO2,被植物吸取製成有機物(雷電,紫外光也能製造有機物),在礦泉礦物中則以(HCO3)-,(CO3)2-離子存在。元素的碳目前常見的是植物木質部分被還原的煤炭Coal,煤也會因溫度壓力慢慢變成石墨Graphite。在地殼內的元素碳,原本也是多以石墨形態存在,存在石墨的岩層並不算少,⋯⋯但是一部分含碳的岩層深度超過120Km以下,溫度達1300度C以上,石墨就慢慢轉成鑽石,這個轉變在地球形成後的前期便完成了(南非為45億年前,最常見的是20~30億年),她們在火山運動時,被帶到了地表;而被帶到地表含有鑽石最常見的岩層便是慶(金)伯利岩Kimberlite,次多的是鉀鎂煌斑岩Iamproite,共同特性是偏鹼性的基性岩,成分元素仍以輕元素為主。
  因此礦物學家與收藏家,對慶伯利岩Kimberlite的熱愛是可想而知,但是鑽石佔慶伯利岩的比例極低,很多慶伯利岩中沒有鑽石,所以要採集或能購買到一件看的到鑽石的慶伯利岩,真是令人振奮的事。慶伯利岩在地表會漸漸風化成特別的藍土Blue Clay,最後變成黃土。以下是我們博物館目前的鑽石礦物教材。
第一件




是中國山東的Kimberlite,看得見二顆小鑽石。是最接近現代噴發的。
Lustrous Diamond Crystal On Kimberlite Matrix #BOX6-08

 

Size: 8.5 x 7.3 x 6.0 cm

Locality: Mengy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第二件科羅拉多的Kimberlite,風化痕跡已經明顯。



第三件密西根的Kimberlite,風化程度差不多要變藍土了。



第四件魁北克的藍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eighbour1208c 的頭像
    neighbour1208c

    桃園親子教育博物館二

    neighbour1208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