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在去除基隆河重砂中磁鐵礦時,連少許金砂也被吸起來。
圖二 看起來像是整塊黃金,實際上是多孔海綿狀含石英的自然金所壓擠成的。
圖三 將這類似金塊的標本熔化得到的真金塊,發現金的純度差異很大。
圖四 也有些許粒狀,麥穗狀...之標本
圖五 余教授,方教授台灣金礦上面展示的基隆河砂金有許多像這種如一塊布的砂金。布狀的金塊之形成最初由一點,延伸成線如X方向,由線兩側再長出分枝,但是方向多不與原方向垂直也就是同時具有X及Y的方向,分枝又再長分枝,標本原本像羽毛,長滿後便象是一塊布。上圖標本也有部分分枝向Z方向生長。圖四 這型標本也可歸到這類。如果Z方向分支長但不緻密,是否因地殼擠壓而形成圖二之標本,因樣品仍然不足無法證實。
圖六 來自於石英脈的砂金,形成與圖二至圖五的標本不同。
圖七 用超級牛在我這邊回覆時的圖片;這粒砂金成因特殊。我的研判是:熔融狀態的黃金流動時遇到突降之地形,滴下的黃金形成的金絲著地時快速纏繞形成。
此外有若干標本外形稍有差異,應該都可以歸類為圖二至六的類型,在此沒有像加州河中常見的扎實塊狀的狗頭金,導致超級牛與日本淘客交換砂金時遭受嫌棄,然而基隆河砂金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差異甚大,卻也顯示這邊金礦的形成無法用傳統金礦理論來概括。在這裡我當然要感謝超級牛和Karven 提供的標本,讓大家能一同來研究過去少人關心的題目。
〈一〉研究金瓜石九份金礦的主要意義:
〈1〉歷史上的重要性: 早在17世紀九份金瓜石便有原住民在此採金〈1684年知縣季麒光之台灣雜記〉;1891年建鐵道工人在基隆河發現砂金,一下湧進3000多人來此淘金(因此引起日本注意〉,1894年追溯砂金源頭在小金瓜發現山金,1895年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5月10日〉,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立即佔領瑞芳〈先搶下金山其他慢慢來〉,同年成立砂金署,開始大量開採黃金以便進行下一步侵略計畫。
從軍事行動來看,日本要竊佔台灣的主因之一就是金九金礦,而此後這裡生產的黃金就成為日本發動二次大戰的主要資金來源。因此研究金九金礦是對人類歷史是種負責的表示,尤其是面對戰爭中眾多罹難者,在此成立紀念館、礦物博物館,能讓後人記起教訓,並為人類和平有所貢獻。
〈2〉地質形成之特殊性:金九金礦是世界紀錄中單位面積產金最多的礦區之一,也是金礦體形成最快速的地區之一;具有諸多學術研究上的價值,以及可以探索及評估本地現有的黃金蘊藏。
〈二〉目前採集到的基隆河砂金可以說明什麼:
〈1〉砂金的來源:假設一從前留在河床邊坡的砂金,因大水沖刷,重新回到河中為民眾所淘洗。假設二在上游仍有些許未被挖掘的礦體,因水沖刷帶著為數不多的砂金,落到基隆河。假設三兩者都有;根據我的現場探勘及與Karven的描述,應為兩者都有,而且是以假設二居多。
〈2〉說明本地金礦成因具有多變性:依我的研判圖一、六、七屬於假設一的砂金,其中圖一及七形成時溫度超過黃金熔點即1000多度C,為金礦熱液接觸到煤產生,老礦工告訴我用燃燒形容,二年多前我在文章中發表時因缺少有力的標本證明,結果被質疑,現在看來形成溫度超過1000多度比常見的燃燒火焰只有6~700度高很多,用燃燒形容其劇烈的反應好像還很客氣。至於圖二、四、五這類結構鬆散的砂金,都是形成在矽化安山岩間隙中的。圖六 是標準的 Gold in Quartz 則是原本靠近九份的金礦,目前在基隆河也很少被找到,一方面表示是假設一從前留在河床邊坡的砂金,另一方面則表示九份這邊接近溪流的區域其礦源已經枯竭。
〈三〉未來發展:
〈1〉基隆河淘金政府有關單位應規劃為重要歷史文化資產以及重要的觀光景點。
〈2〉似乎還有淺層的富金礦,政府也可適當的去探勘,發現後也可規劃為重要的教育及觀光用途之小礦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