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份那裡可以撿到金子?這天張英傑先生說帶我去廢礦堆試一下運氣,許多人在那裡撿到金子。在這許多年我因為不得其門而入,只能四處亂撿石頭,真的要撿金子恐怕真是外行。在此我尋找矽化安山岩、沙岩等試試,找到幾塊似有似無金子的岩石,將之鋪在網路,讓前輩們指導。

  第一次來沒帶鐵鎚所以很辛苦,只找到幾塊疑似的岩石,第二次裝備齊全,但是正好在施工使得現場零亂;或許余與這裡的神明還沒談好,很早我就意識到神明希望在這裡的好礦物、金子必需是由本地人或特定人士交給我,而不是讓我會挖或會淘〈或是知道一點就好〉,這是一種保護智慧財產的方式,我原本知道理論部分如果又知道實務再去教外地人〈知道了不教也很怪〉,這會與自己想協助九份金瓜石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余以為在實務部分走走看看知道一些就好,不要太認真與投入。並且可以在找不同標本時與不同人接觸,做為大家的橋樑。

  廢礦堆找金子,根源於早期礦工師父金礦鑑別的功力有高有低,也可能是當時富礦非常多,稍差的看不上眼便隨意丟棄;這種現象在採礦後期就比較少發生,因此在幾年前余按照地圖在若干礦坑口廢礦找標本,很難找到好的,比較好的是在運送鐵軌附近以及荒廢的住家四處丟棄的礦石。這次在廢礦堆下方找,要找到好標本顯然容易很多,因為這是較早期的廢礦。

  目前找到的金礦標本有一類是石英脈,如圖一:

     圖一 石英脈中的金礦,被鐵礦附蓋,用高倍放大鏡看似乎有些金子的微粒

在這塊礦石上另一角水晶上的針鐵礦十分美麗,如圖二:

    圖二  礦石離開岩層曝露在空氣,多年風吹雨打,還能保持這樣十分不易。

張英傑先生說他也很背,帶的人來找都找得到自己卻掛零,但他父親有留一塊小的石英脈自然金的標本,這件標本的石英也是有一層很薄的鐵礦。

  在第二次尋找時,旁邊土地公廟李管理員很親切介紹這裡的金礦坑與煤礦坑,距離只有幾十公尺,所以金礦脈與煤礦脈依存特定的關係。當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命士兵沿沙金分怖找尋山金位置,第一個找到的就是小金瓜,而九份金瓜石最大的自然金塊達63台斤,發現位置也是小金瓜。因此在這次的搜尋,特別注意能夠證明煤層與熱液接觸的標本,後來找到的如圖三:

        圖三  此地的煤層被熱液貫穿的標本,貫穿處沉積了鐵礦。

這時熱液中的金含量已經不多,鐵礦的沉積更顯示熱液的溫度也不高,否則煤與鐵礦在高溫是會反應。這裡面會有黃金嗎?看圖四:

         圖四  煤層間的氧化鐵可能是黃鐵礦氧化的結果

這塊煤浸在高溫熱液時間沒有前幾篇的那塊久〈http://tw.myblog.yahoo.com/pvvchoi/article?mid=790&prev=868&next=771&l=f&fid=42〉,研判含金量也較少。〈使用高倍放大鏡看似有似無,但是可以期待是有黃金。聽說在金礦停採前,發現一批內含大量黃鐵礦的煤,應該是與前述的煤同一批,按余的研究這煤含金量頗高,只是沒辦法用氰化法取出,而氰化法是礦工師父貫用的方法。余以為應該先與銅礦一起煉,讓金溶於銅之中以便擺脫氧化鐵的糾纏〈鐵會消耗氰離子〉,再用其它方法。

  有些書探討小金瓜金礦的型態,是脈型金礦體還是角礫岩金礦筒,會有這個問題是因為這裡的金礦體挖的比較徹底,只剩下露出外型像河馬的火成岩,所以不知道原本的樣子;但也是因為這個緣故,余在此地找到金礦熱液的源頭,以及海水與岩漿接觸的證據與標本。在這次在廢礦堆中採集到乙件不錯的角礫岩標本,原因是這件角礫岩含有煤,並且密度頗大〈目前仍在研究原因〉;如圖五:

            圖五  角礫岩的這面看到含煤的母岩

在這面可以看到脈型金礦的樣子,另一面卻是標準的角礫岩;如圖六:

        圖六  這件標本曝露於原野太久,以至於無法看出原本的樣子

  至目前我們沒有估算角礫岩筒爆炸時威力有多大,我們只是看到原本堅硬的岩石破碎的樣子,然而我們可以預見爆炸時不但把自己的熱水通道擴大了,也把近處的岩層炸裂,讓它處熱液通道也隨之改變,使得這裡原本的金礦體應是兩者皆有〈即脈型與筒型〉。日後如多看些現場,余相信會解開這個謎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ighbour1208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