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族在週期表位於由右往左〈倒數〉第三排也稱為6A族;按此順序倒數第一排是8A的鈍氣〈即稀有氣體或惰性氣體〉由於很不活潑〈比最不活潑的金屬金Au還鈍,其中氦He、氖Ne仍然沒有化合物,其他氬Ar、氪Kr、氙Xe有少數人工化合物但須儲存在無光與極低溫的條件下〉,因此在大自然化學反應槽中他們是沒參與的局外人;倒數第二排7A鹵族已經介紹,現在談到氧族元素,以族對族比較氧族是第二活潑的非金屬〈次於鹵族〉,自然界存在的成員包括氧O、硫S、硒Se、碲Te〈與釙Po是放射性元素〉,然而氧的性質顯然與後三者有相當的差別,〈1〉氧不但容易與金屬作用,也易與非金屬作用。〈2〉氧易與其他元素作用後形成穩定帶負電的原子團〈即酸根、氫氧根〉再與正離子結合成離子化合物,而這類型化合物佔了地殼的大部分。因此氧可以說是無機化學的主角,但是硫、硒、碲加上氮族的砷與過渡元素〈包括貴金屬〉形成的礦物,卻常是礦物探勘人員最注重的焦點;就重要性而言氧族礦物顯然超過前幾章的總和,由於內容較多且性質不同,因此我們將本單元分二次介紹,屬於含氧酸的鹽類化合物在下次介紹。
〈一〉氧是非常活潑的元素,自然界如火星、金星上都沒有元素狀態的氧,地球最初也沒有元素氧,氧是植物行光合作用的產物,氧氣O2是產出後且穩定的型態,然而地球有植物後最初的幾十億年空氣中的氧濃度並沒有增加很多,因為那時海水中充滿亞鐵離子Fe2+,亞鐵離子與氧作用產生最常見的氧化物之一赤鐵礦Fe2O3〈如圖一〉
,等亞鐵作用完後大氣的氧濃度才漸漸升高,於是地球又跟著發生重大改變〈1〉較大形的動物誕生〈氧為生物活動所呼吸作用所必須,濃度不夠大型動物無法生存〉,即所謂的寒武紀大爆發。〈2〉累積的氧氣擴散到同溫層,吸收紫外線變成臭氧O3,足夠的臭氧阻止了大部分紫外線,使得日後動物能夠登陸演化。因此若有其他星球也有像地球一樣的有氧氣,表示有生物大致上是不會錯的。而生物體內的生理特性,有時也顯示出生物演化時的環境背景,例如動物血液中的食鹽濃度與海水接近,動物以蛋白質固定住亞鐵離子以便補捉運送氧氣,這些當然不會是巧合。此外我們從礦物的氧化價數可以推測礦物形成的環境及深淺,例如地殼內部硫、硒、碲若不是與元素狀態便是與過渡元素或重金屬結合,到了地表便常被氧化成硫酸、硒酸及碲酸及其鹽類,過渡元素在地殼內氧化數較低如Cr2O3,到地表則變成CrO42-,因此我們在地表可以經常看見像鉻鉛礦PbCrO4、鉬鉛礦PbMoO4...這類礦物其中的鉻、鉬均為+6價,而寶石通常形成於地殼較深處如紅寶石、祖母綠、翡翠其中的鉻則是+3價。
自然界的氧化物氧都是以--2價能穩定的存在,在極端的狀況如雷電或實驗室、化工廠才會有過氧化物〈氧是--1〉如雙氧水H2O2〈唯哺乳類的乳汁竟含有這種殺菌物〉、超氧化物〈氧為--1/2〉如超氧化鉀KO2及氟化氧OF2〈氧為+2),因此我們取得礦物知其成份後,都是以氧為--2價為標準推算其他元素的價數,如圖二金紅石TiO2,
鈦Ti是+4價,若再加上1A鹼金屬+1價、2A鹼土族+2價,其他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價位更是容易計算。金屬氧化物中正離子為+1與部分+2價時,此氧化物偏向鹼性,大部分非金屬氧化物或是金屬氧化物金屬離子為+3價以上時便會表現出酸性,在大自然反應槽裏,物質彼此相混酸鹼會中和,因此不容易找到酸性或鹼性很強的天然礦物質,吾人所見各種含氧酸〈或是鹵族〉的鹽類無ㄧ不是酸鹼中和的產物,就如尖晶石這類氧化物,雖不列為酸根鹽類,但也看得到酸鹼中和的影子,如:
圖三〈紅色〉尖晶石
、圖五藍色尖晶石Spinel (MgAl2O4)
我們可以看成是鹼MgO與酸Al2O3反應產生,硬度為8,比鋼玉Corundum如紅寶石Ruby、藍寶石Sapphire(Ai2O3)的9小,但仍然很硬,又容易合成,所以人造尖晶石常被用來偽造鋼玉。
圖4鋅鐵尖晶石Franklinite
(典型的化學式為ZnFe2O4)硬度小於6〈有關硬度的的討論可以參考,本館部落格文章“寶石專題一月生日石”內容。〉
由於氧化鋁Al2O3、氧化鐵Fe2O3酸性不強所以在自然界可以常見,前者如鋼玉後者如赤鐵礦,如果金屬氧化物與水完全反應為氫氧化物,則必然為鹼性,反應不完全則較接近中性:
圖6水鋁石Diaspore〈AlO(OH)〉
,這是石探紀賣給本館的精品,礦物本身常見,但卻是少數含有鎵的礦物〈Tsumgallite GaO(OH)〉。
圖7水鎂石Brucite〈Mg(OH)2〉
,也就是常見的化學藥品氫氧化鎂,被用來做胃藥中的制酸劑,雖然是弱鹼性,但偏離中性比較遠,故較為稀少,礦物標本市場中價格通常不低。此標本是由晶鎮以極低價賣給本館的。
〈二〉硫對台灣的學生並不陌生,地殼含量260ppm海水中有870ppm(多為硫酸根狀態存在),除了中學課本有教之外,陽明山國家公園有不少硫氣噴發口如大、小油坑、馬槽等,野外教學時有些同學也都曾實地觀察,同學有印象看到的硫是圖9針狀的單斜硫(β-Sulphur S8)
,但礦石市場賣的或許多博物館陳列的卻是圖8的斜方硫(α-Sulphur 化學式也是S8)
,為什麼?不是應該選針狀的比較漂亮嗎?原因中學課本中也有說明,溫度在96度C以下時硫的穩定狀態是斜方硫,超過120度C硫即熔化,所以單斜硫能存在的溫度範圍很小,本博物館目前設計的環境還不夠大,保存了一小塊斜方硫,是目前世界各博物館唯一在室內陳列的斜方硫,希望以後能保存更大的。硫早期用於製造火藥,稍後成為硫酸的原料,對工業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對探礦人員而言硫的金屬化合物更吸引人;圖10、11黃鐵礦Pyrite(FeS2)俗稱愚人金
這是僅次於水晶的第二名通俗礦物,雖有鐵礦之名卻不能用煉鐵,因為鐵中含有雜質硫不易除去並且使鐵中看不中用,若用於製造硫酸利潤也很少,因此單純的黃鐵礦除了觀賞之外並沒有經濟上的價值。但是黃鐵礦也可能含有其他成份如鋅、鉛、銀、金等成份,在此情況黃鐵礦晶體成長會有所不同,如圖10便是含有鋅、鉛的黃鐵礦,九份金瓜石一帶的黃鐵礦則是含有金銀,將此黃鐵礦製造硫酸後殘渣則是含金的氧化鐵,可以再提煉黃金。
圖12鐵銅藍Idaite(Cu5Fe2+S6 )
圖13斑銅礦Bornite(Cu5Fe2+S4 )
圖14台灣金瓜石含金黃銅礦Chalcopyrite(CuFe2+S2
)圖15加州含金黃銅礦與方鉛礦Galena(PbS),
在不同條件下鐵、銅、硫會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在無氧高壓的狀態下黃鐵礦與此類硫化物,熔點與銅族〈銅、銀、金〉相近,所以常會溶入金、銀等元素,因而變成有價值的礦物。
圖16淡紅銀礦Proustite(Ag3AsS3 )
常形成美麗的晶體,本圖礦物中還有共生的汞輝銀礦Imiterite(Ag2HgS2)、黃銀礦Xanthoconite(Ag3AsS3)、含銀黃鐵礦Argentopyrite(AgFe3+2S3);也是一種大驚奇礦物。
圖17硫銅銀礦Stromeyerite(AgCuS),
圖18輝銅銀礦Jalpaite(Ag3CuS2),
圖19螺狀硫銀礦Acanthite(Ag2S)
與輝銀礦Argentite(Ag2S)是主要生產銀的礦物,這些銀礦常混在其他銅礦中,使得銀常成為銅礦的附產品。
圖20黃硫鎳礦Heazlewoodite(Ni3S2)
,圖21硫鎳鈀礦Vysotskite(Pd0.75Ni0.25S)硫鉑礦Cooperite(Pt0.6Pd0.3Ni0.1S)
,許多鎳(鈷)礦外觀與白金族的礦石十分相近,事實上兩種礦石主要成份很可能都是鎳礦,因為鎳如果是與硫、砷、硒或銻形成化合物時,其性格會與白金族化合物的性質相近,所以形成礦物時會混在一起,這類鎳礦中通常含有若干ppm的白金族成份,所以提煉鎳時同時可以得到白金等附產品,如果鎳礦中白金族含量相當可觀時就以鈀礦、鉑礦這類名稱稱呼,而不再稱做鎳礦,圖21顯示的礦物,含白金族成份0.1%以上,硫鎳鈀礦與硫鉑礦散佈在其中。
〈三〉硒Selenium(Se)是相當稀少的非金屬元素,地殼含量只有0‧05ppm,是人體中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圖22、23自然硒Se
,硒礦物很稀少,自然硒就更少了,這是本博物館搶破頭才買到的。雖具有金屬光澤但不易導電。
圖24硒銅藍Klockmannite(CuSe)
圖25硒銀礦Naumannite(Ag2Se)
圖26硒鉍銀礦Bohdanowiczite(AgBiSe2)
從這些標本對照硫的礦物,可以發現硒與硫的真的十分相似。但是硒礦無法像黃鐵礦(FeS2)、黃銅礦(CuFeS2)一般容易收到大塊標本。
〈四〉碲Tellurium(Te)比硒更稀少的非金屬,但比硒更接近金屬因此屬於類金屬元素,地殼含量只有0.001~0.005ppm,與金0.0011~0.003ppm、鉑0.001~0.003ppm含量接近,在自然界除了半衰期短的放射性元素如鐳、氡等之外只比銥0.000003ppm、鋨0.0001ppm與錸0.0004ppm、銠0.0002ppm、鈀0.0006ppm多。雖然稀少但因為與硫的性質差別較大,所以要找到單獨的礦物並不顯得比硒礦難〈硒往往成為硫礦物中的雜質〉。
圖27自然碲Native Tellurium。
圖28碲金礦Calaverite(AuTe2)與自然碲
,金的活性是金屬中最小的,在自然界與之形成穩定化合物的碲卻排第一,這不表示碲比較活潑,而是形成化合物時碲〈帶些負電〉與金〈帶些正電〉兩者大小非常相近,排在晶體中最吻合,因此成為穩定化合物。
圖29碲金礦加熱前,與加熱後金析出的對照。
但加熱時產生TeO2氣體有劇毒。事實上碲金礦照光也會變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