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角礫岩自然金:黑色及夾雜碎石部分為被爆破後的熱液通道。20*10*5cm


                        圖二  標本背面明顯看出典型的角礫岩堆積

  間歇泉是許多國人到國外觀光旅遊的重頭戲,成因是地下水受地熱作用沸騰使水氣連同熱水一起噴出陸地,噴完後通道空隙隨即又被地下水補充,待加熱至沸騰再度噴發,如此返復不已;事實上這與九份金瓜石金礦形成過程中,熱液往返在通道流動纇似,所不同的是發生位置深度在2公里以下的位置,上面是高壓海水,海水延地層裂縫貫入與含金的岩漿接觸,受熱沸騰將高熱海水擠上〈此時熱海水即稱為熱液,地層裂縫就成熱液通道〉,等熱液溫度稍降,熱液又被海水往下擠,如此返復,至熱液溶出的礦物越來越多。

  九份金瓜石一帶金礦形成時上湧的含金岩漿含硫量甚高,以至於與熱液中的氧作用為硫酸,硫酸在高溫雖溶不出金子,但對岩層腐蝕性極強,會將長石、輝石、閃石、雲母等作用掉,產生硫酸鹽類與矽酸〈氧氣或高鐵離子等與氯離子合作則可將金溶到熱液中〉,矽酸在溫度較低熱液通道頂端會大量沉積,讓熱液通道縮小,如果地層些許活動便會讓熱液通道封閉,讓受熱的熱液無路可走,當溫度持續上升水蒸氣壓更大,產生爆炸,便形成角礫岩爆破筒,使熱液通道擴大,也讓熱液有機會接觸到其他還原性礦物,而讓金子還原出來。

  按目前的資料所述,這類稱之為「角礫岩金銅礦筒」,其黃金產狀與脈型金銅礦體相似,黃金顆粒也很細。本文要介紹的標本與前幾篇介紹過的「青磺金仔」〈脈型金銅礦體產生〉,是有些近似,金子旁是黑色的氧化銅,但金顆粒大很多。

            圖三  黃金結塊大的有1*0.5cm

  這是余所見唯一能完整呈現「角礫岩金銅礦筒」內部結構且包含大塊自然金的標本。收藏者張英傑先生,原只是當成是較大塊的自然金,卻完全不知道珍貴性,借給瓜山國小長期展示,且完全無防盜措施,經過我提醒敢緊取回。如果我們國家有國際水準之礦物博物館,早應以百萬元以上採購展示之國寶級標本,因此余拜託張先生好好保管。而且這是我們介紹過的標本中頂級中的頂級。〈所以等級評定就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ighbour1208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